纪念方药中先生百年诞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传承

图为处方。

金秋十月,方耀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作为他的学生、学术继承人、合作者和家属,方先生对中医药的深厚热爱、捍卫真理的刚直精神、为中医药长远发展构建顶层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至今仍让我深深怀念他。谨以此文,纪念他的诞辰。

半个世纪以来,方耀中先生致力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临床体系、中医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的建设,其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启示意义。

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必须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中医学也不例外。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经过一代代前人不断探索和发展。

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中医药学术界、大学教材等多围绕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对其内涵进行简单的阐述。

早在1944年,方耀中就撰文指出“中医有其自己的科学体系”。1953年,他撰写了《论中医学术体系问题》。1959年撰写了专著《中医基本理论通俗谈》,作为北京医学院西医教材,并单行出版,在全国发行。书中从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脏腑、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治则八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内涵”。

1980年出版的专著《黄帝内经素问七章气运阐释》(方耀中、许嘉嵩合著)总论,从指导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病因病机、诊治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气化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内涵”的雏形。

1983年,在成都召开的“中医药典范学术研讨会”上,方耀中、许嘉松等发表了题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的学术论文,并于1984年在《自然探索》杂志上连载。这是中医药学术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涵”,共包括八个方面:

中医指导思想:整体动力学理念

整体观认为天地合一、五脏合一、人与天地对应,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在方剂药物中加入了“运动无常”这一重要的时间要素。即认为一切自然事物和人类生命都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产生变化。《黄帝内经》说:“运动不息,则变化。”运动停止,生命停止。运动的形式是“升降出入”。《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则无器。”“出入废,则神灭,升降停,则气孤危。”“无生无化,是静之时。” “恒动观”的加入,使得中医药在认识方法上不再局限于空间,而是空间和时间因素共同构成的完整时空观。恒动的整体时空观贯穿于中医药诊疗自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人体生理病理、疾病、康复、养生等所有内容之中。

中医能治好肿瘤吗_中医男科医院_中医

中医理论基础-气化学说:生命由气所化

气化论认为,所谓“气”即“天之气”,是指自然气候,由风、暑、火、湿、燥、寒六气元素概括而成。所谓“化”,即“万物的诞生,谓之化”,是指自然界中生长、成熟、衰老、生发、转化、贮藏等生命现象。气化论认为,有气才有化,生命由气而化。《素问·天元集大论》云:“天上为气,地上为形,形气相生,化而生万物。”认为,各种生命现象只有在自然气候正常变化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延续,没有气就没有化,生命由气而化,气化停止,生命就停止了。 《素问·六味治大论》云:“根在中者,谓之神机,神去则机转停止;根在外者,谓之气里,气停则化化停止。”中医学从生命的内因和外界的气候环境条件来认识生命的产生和延续。气候变化学说是阐明自然气候运动规律及其与生命过程、健康、疾病对应关系的理论。其要点为:

在广阔的天文背景下,描绘出日地五星动态整体模型,天地生死人融为一体。《素问·天元纪大论》云:“虚空浩瀚,宇宙本源,万物生发,五运终天,真气散发,坤元主宰,九星悬置,七星周行,阴阳相生,柔刚相生,明暗相照,寒暑相生,生灭相化,万物皆明。”“五行衰盛,皆按其气适宜而行。”(《素问·五常正大论》)

气化学说的核心和实质是:自然气候总是处于六气的正常与异常变化之中。但无论六气如何变化,它们总是在允许地球生命产生和延续的范围内。这是因为自然气候本身具有“防患于未然”、“胜复”、“抑”的自我稳定调节机制。比如春天,东风大吹,暖气早到,桃李早开,气温高。这种过早、过剩的春季暖气就成为一种偏胜气,叫“胜气”。但西风很快到来,带来凉气,气温下降,气候恢复正常,这个过程就叫“胜复”。凉气就成为复气,通过“胜复”,实现了自身的自我稳定。这种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中医称之为“正气”。 中医是从自然气候和人体稳定平衡能力的角度来考察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来刺激、辅助、恢复人体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甚至不乱医、不扰乱自身自我调节能力的医生被称为“中医”。《汉书·医文志》有“有病不用药,常求中医。”

中医百余年来,一直在探索中西医最大的不同,认为“西医的生理学以解剖学为基础,而《内经》的生理学以气化学为基础”(云铁桥:《群经简支录》)。即西医讲解剖学,中医讲气化学。中医的气化学说从“气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生命的生成延续、疾病的病因发病、诊治、康复养生、方药的性味等,并概括为“天地大序,人神相通”,“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自然有相同的规律和秩序。气化学说以其全面系统的丰富内涵和深邃的理论,成为中医的理论特色之一。 同时构建了由干支、阴阳、五行组成的“格局”,并提出了六十年的气候周期。

综上所述,中医气化理论以整体不断运动的宇宙自然观,阐明了自然气候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与天地相应”的生命理念,对生命过程、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治以及康复养生原则、方药理论等提出了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并有效地指导了中医临床实践,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特色之一。

传统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的认识-脏腑理论

脏腑学说源于古代医家对人体实体脏腑结构的初步认识,主要通过生活和医疗实践,以人体的外在表现为基础,对人体的主要功能进行临床分类和认识,并作为辨证治疗的客观依据。

五脏藏于内,而外则可见:所谓“藏”是指人体内部的脏腑;“象”是指现象,即外在的表现。五脏的功能在临床上有系统的分类,如心主神明、血脉;肺主调理、行气;脾主运化;肝主气的宣泄;肾主藏精、藏精等。它是根据“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五脏成因论》)的原理,即同类可推的原理,用以类推、以象比拟等方法,把人体外部的五色、五官、五窍、五体、五液、五声、五味与内部的五脏联系起来。 它将生理器官与精神器官联系起来,包括思维活动、精神情绪等,这一理论概括了自然界万物之间非常广泛的联系,并对五脏的命名和指挥进行了分类。

五脏相通,心为主宰:五脏是一个整体。但在生理病理上,五脏除了各自发挥功能外,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脏相通,运行有序。五脏有病,各传其所治。”(《素问·御极真藏论》)但心为神血之主宰,居于最高统帅地位,故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经论》)

中医_中医男科医院_中医能治好肿瘤吗

精气神合一:精生气,气化为精,两精合一就叫神。精是指构成人体生命、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具有“化”的特性,所谓“阴化”。“气”是指人体机能活动,所谓“阳化为气”。精与气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精生气,气化为精。“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在精气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精气神也是一体。这是从整体的层次上对生命活动的认识。而五脏六腑都藏有精气神,都是靠“藏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气神合一就成了脏腑学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气之法顺应四时:中医认为五脏功能活动顺应自然气候,《素问》云:“藏气顺应四时”,“五脏应四时”,“脉应四时”,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春脉微弦,谓之平”。

综上所述,中医脏腑学说是从人体的外部表现出发,采用由外观察内、以“象”观察“脏”、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认识脏腑及其功能。

中医对疾病原因及病机的认识——正邪论

中医对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的。

所谓“正”,即正能量。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变化称为“正能量”。“其不在其位,则邪;其在其位,则正”。人体对自然变化和疾病的抵抗、适应、调节和修复能力也叫正能量。中医认为,疾病过程是正能量与邪能量的博弈,即“正邪斗争”。正能量占主导地位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所谓“邪”,即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是人体不能适应外界变化的外在表现。邪气占主导地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邪气完全占主导地位时,正能量消失,生命终结。中医药理学就是从正、邪两个方面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病过程。 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转归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正气在内,邪气不能干扰”、“邪气聚处,其气必弱”、“邪气害虚腔”等对发病的认识。对病因的认识无非外因与内因。外因以“六淫”和疫病为依据,认为:“一切病,皆由风寒暑湿燥火,相化而生。”(《素问·针灸要达论》)“五疫来,无不相传,大小不一,症状相近。”(《素问·一篇·针灸论》)总之,中医对疾病发生、转归认识的主要特点是“察症求因”和重视正气的作用。

中医对疾病病机的认识——寻本论

“病机”是指疾病在病因作用下,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机制。中医学重视病机分析,提出“严守病机,各司其职”,即“求归”。何为“求归”?主要是根据与发病及临床表现有关的诸因素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根据发病时的季节气候特点和临床表现,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特点进行分类。如发病于春季,与风邪有关,临床表现又与“风”的“善行易变”特点相似,则归为风病。二是按脏腑功能进行分类。 比如“运化不顺”引起的腹胀、腹泻等,就归为脾病,以此类推。第三,叫“必胜五先”。即在五脏定位、六气定性的基础上,从症状、体征等诸多临床表现来分析主导病位、病性。

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和特点-辨证论治

对于“辨证论治”,方耀中先生认为,首先要明确对“证”的认识。何为“证”?方先生将其定义为“‘证’即证候,辨证论治就是综合地归纳、分析与患者患病有关的各种证候,包括临床表现,从而据以诊断、治疗”。方先生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从整体出发的,例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籍贯、体质、患病原因、发病时间、发病部位、病程、治疗过程、目前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后判断等均纳入辨证论治的范围。”

中医_中医男科医院_中医能治好肿瘤吗

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病从其始,道生其本”

“候”指外在显现的各种现象,“道”指规律、法则。“候始道生”出自《素问·五运论》,意思是根据事物外在的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规律。中医对自然气候、人体生理、疾病规律的认识,基本上都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现象的观察,以此作为分析、总结的客观依据,这就是“道”从“候”而来。中医把“候”分为气候、物候、疾病三类。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之一,来自于自然界客观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体和人体对这些变化的相应反应。通过把气候、物候和疾病联系起来,探索人体疾病与养生的关系,通过极其细致的观察、积累、记录、比较和反复实践,总结出规律。 因此,“候”就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产生的客观基础之一,有别于单纯的对症治疗。

受限于古代科技水平和观察方法,中医对“候”的观察基本是依靠直觉。今天,科学日新月异,技术精湛,科学研究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但它所展现的依然是客观现象,依然是“候”,只不过是更深层次、更精细、更微观的“候”。 “天道深远”,人类对自然、生命、疾病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中医通过候认识道的认知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不应被淘汰或取代,而应在保留和发扬自身精髓和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与时俱进。

中医理论工具:阴阳五行理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科学家无论采取什么态度,总是处于哲学的支配之下。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有着深厚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智慧。这与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和逻辑工具是分不开的。

下面简单谈一下对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先进的哲学思想,属于哲学范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法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都具有先进性。在《黄帝内经》形成的时代,阴阳五行学说已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广泛体现。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经验积累,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来总结规律,上升为理论并加以表达。中医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如在中医著作中有阴证、阳证、阴邪、阳邪,还有“耕土生金”、“土败马尾”等说法。 同时,这种长期的融合也产生了十分奇妙的成果:一是,在科学相对落后的古代,借助阴阳五行的方法论,中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基于感觉直觉的认知方法的局限性,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概括疾病的本质,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并总结出中医深厚的理论和有效的诊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表达,展现出其哲学智慧的光芒。《黄帝内经》甚至把阴阳五行上升到“万物之法则”的高度。但哲学毕竟不是医学,不能代替医学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二是中医的天人合一观念和宇宙观,深深影响了作为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为其发展作出了贡献。 例如阴阳学说中的“一分为二”出自隋代医家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摄方》:“一分为二,天地也。”中医五行理论对自然界万物的广泛分类,也被哲学家们吸收,用来形象、具体地阐述抽象的哲学原理。

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方耀中认为只是中医学的一个逻辑工具,而非其核心内容。中医学通过引进、吸收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理性思考,把一些知识和经验凝练成理论和规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方耀中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体系建设,并把它作为自己终生的研究方向,付诸实践。他以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应用的研究方向招收了不少研究生,还结合临床进行专题研究。直到2014年10月,他在病榻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的论文,提出:“传统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宏观与微观认识有机结合,是当今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的必然途径。”(《医传集》)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成了方先生最后的作品。

方耀中先生逝世后15年。作者身心疲惫,身患重病数年。但对方先生未竟事业的忠诚、责任感和执着,支撑着我继续前行。我作为原作者之一,在《中华中医杂志》2004年10期连载了修改补充后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除了对原著进行部分修改外,一是补充了《中医对养生防病的认识——健康长寿理论》一章,提出了“顺应自然——身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四维养生模式和完美人生模式。二是补充完善了体系的框架——形成了“三层十体系理论框架”。 第三,我提出中医的医学模式是“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医学模式。

“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中医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中医药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耀中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体系“内涵与框架”的构建,意义深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 徐嘉松)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