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财经》 小编 杨秀红 王莹
编辑| 路翎
俞敏洪现在再次“濒临崩溃”。
俞敏洪创办的国内在线教育领军企业新东方以及国内多家在线教育上市公司近期在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管下面临重大调整和转型。 调整转型的相关信号早在5月份就已明确。
“这些培训机构的创始人三个月前接受了相关部门约谈,涉及的关键问题是,目前这些培训机构利润高,影响生育,但大多数家长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钱来支撑高昂的离校成本。”校园培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 小编,“政府已经要求一些机构关闭,但迫于资本的压力,机构并没有妥协。”
近期,随着相关政策和新监管政策的明确KTV,校外培训行业转型已成必然。
7月24日,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 文件提到了校外培训的多项要求。 对培训机构的限制措施。
对于《意见》KTV的原因,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回答 小编提问时表示,我国校外培训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总量规模庞大,二是违法违规现象突出,三是资金密集、胁迫形势严重。
7月26日,“政协”发表评论称,优化生育政策从推倒影响生育意愿的大山开始,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在平安证券看来,《意见》的KTV对学科培训行业的监管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的。 预计将对行业内所有培训机构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商业模式和估值体系产生“破坏性”影响。 影响。
相关政策KTV前后,在线教育上市公司股价均出现较大调整。 无论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的港股,还是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受两份减持文件影响的在线教育公司股价均遭受重创,一些公司的股价单日下跌。 超70%,在美上市的新东方、高图、好未来三大行业巨头市值一夜蒸发超千亿。 不少公司目标价大幅下调,部分公司估值下调超过80%。
7月26日,政策KTV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多家A股相关上市公司开盘即跌停。
在相关政策的约束下,一大批在线教育企业面临转型。
有媒体采访新东方内部人士时表示,“前不久的内部会议上,新东方集团管理层已经知道教育培训行业将受到严厉打击,大家都开始谈论公司的转型”面对公司转型,有人建议公司转型为幼儿园,当时俞敏洪在内部会议上流下了眼泪。
“这些措施一KTV,现有的教育机构不仅面临失去市场的困境,而且还必须做好不择手段的准备。” 深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晓蓉告诉《财经》 小编。
然而,过渡并不容易。 不少机构认为,这些在线教育企业的前路艰难。
马云早已预见到了新东方的结局。 在多年前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他说:“教育永远在那里,但新东方不一定在那里。”
有市场人士评价,当时马云或多或少是在开玩笑,但现在看来似乎是一语成谶。
市值蒸发超千亿,被指抛售焦虑
《意见》KTV前后,中国的新东方主义者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7月26日,《意见》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多只A股在线教育股开盘即下跌或接近跌停。 截至收盘,斗神教育股价#跌20%跌停,方智科技、全通教育、科德教育、世纪鼎立跌幅均超过10%,勤商股份、中工教育、学大教育、凯文教育、安立教育等均跌10%,录得涨停。
当日,香港在线教育股在上周五(7月23日)调整后进一步下跌。 其中,新东方-S跌47.02%至16.00港元/股,思乐教育跌45.45%至1.380港元/股,卓越教育集团跌42.45%至0.610港元/股,新东方在线跌33.45%至3.940港元/股。每股。
在《意见》正式发布之前,相关政策文件已在网络上泄#。
7月23日晚间,在美上市的中国教育概念股出现罕见调整。 其中,国内三大教育巨头跌幅居前。 好未来收跌70.76%,高途集团收跌63.26%,新东方收跌54.22%。
仅上述交易日,好未来市值蒸发93.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7网络投稿; 高图市值蒸发15.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网络投稿; 新东方市值蒸发59.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5网络投稿。 一夜之间,三家公司市值合计蒸发1092网络投稿。
两办印发的《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多项限制措施。 文件规定,各地不再批准新设义务教育学生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对原有注册的在线学科培训机构,审批制度将发生变化。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组织学科培训。
文件还提到,学科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对违反规定的,必须清理整顿。 同时,要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坚决禁止通过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推销业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依法查处行业垄断行为。与法律法规。
对于KTV《意见》的原因,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回答 小编提问时表示,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短视、功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过早培训、过度培训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较高,资金过度涌入带来较大风险和隐患。 培训机构经常从事“费用难退”、“带钱跑路”等违法行为。 发生。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课业、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精力负担过重,严重损害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
“新的监管政策的核心是当前相关培训机构的利润过高以及销售的焦虑。” 上述熟悉教育行业的人士告诉《财经》 小编。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指出,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发起“烧钱”战争,铺天盖地的广告、“狂轰滥炸”的营销向全社会发起了“烧钱”大战。社会上各种焦虑推销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的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的正常生态。
受监管新政策影响,多家机构下调相关上市公司目标价。
中金公司发布报告称,内地教育培训行业迎来迄今为止最强监管,下调好未来(TAL.US)、新东方(EDU.US)、新东方在线(1797.HK)评级至“中性” 还下调目标价,下调新东方在线目标价57%至5.3港元,下调好未来目标价81%至5.4美元,下调新东方目标价66%至 3.1 美元。
摩根大通也将新东方在线的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减持,目标价下调至3.5港元。
大转变还是彻底的职业转变?
新监管政策对教育股的影响被机构认为“前所未有”。 这些教育股未来将何去何从?
《意见》发布当晚,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网易有道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通过KTV微博做出回应。 他们发言统一,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双减”重大意义,主动对标“双减”工作要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对于这一政策,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财经》 小编,校外培训行业早就需要规范。 “培训机构的很多老师没有教师资格。 在没有教师资格的班级中教学生是违法的。 而且,机构煽动人们的焦虑,为了赚钱而赚钱,而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孩子提高成绩。 学校教学太少,导致家长到校外去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内容和时间。 ”
不过,有教育行业人士向《财经》 小编表示,虽然教育培训机构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在从事焦虑贩卖,而且整治的思路是好的,但焦虑贩卖的“根源”并没有改变。 高考的接力棒没有任何改变。 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的稀缺性没有改变。 所以,家长还是有必要进行培训的。 有条件的会自发聘请家教或其他方式进行辅导,费用较高。 他们和那些没有条件的人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KTV也让主营业务为学科培训的上市公司面临主营业务冲击和转型调整的巨大压力。
截至目前,多家A股上市公司纷纷回应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影响。 从营收结构来看,斗神教育、学大教育、昂立教育、勤商股份受影响较大。
7月25日晚间,学大教育发布公告称,公司学员主要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普通高中生,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业务预计将受到较大影响。 公司教育培训业务收入占总收入近50%。 其中,高中阶段业务收入占教育培训业务收入的60%左右,义务教育阶段业务收入占教育培训业务收入的40%左右。
无独有偶,主营业务为汉语学习服务的斗神教育也在7月2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考虑到公司现有汉语学习服务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双降”政策将对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020年财报显示,斗神教育的汉语学习服务业务主要包括分校业务、线上业务、加盟业务、B2B业务等,累计确认收入5.65网络投稿,约占总收入的40.76%收入。 2024年1月至2024年3月,相关业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53.66%。
昂立教育表示,2020年,公司教育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21网络投稿,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84%。 其中,科目辅导业务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55%。 公司目前整体经营形势稳定,将进一步加大在职业教育、国际及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等领域的业务拓展。
勤商股份收购K12赛道的龙文教育。 龙文教育的主营业务是为国内K12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学科领域课外辅导。 勤商股份表示,2020年,龙文教育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比例超过50%。 教育培训行业政策的巨大变化将对龙文教育及公司整体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除了对营收、利润等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外,龙文教育原注册的在线科目培训将按标准重新审批。 能否通过审批存在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6月30日,收购龙文教育形成的商誉余额为4.43网络投稿,未来可能会造成部分或全部减值。
Code 对政策影响的评估发生了变化。 7月25日,该公司表示,目前主要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职业学历教育和复读业务。 公司教育板块2020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6,304.33万元,其中K12课外培训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00.37万元,占净利润的1.84%,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影响较小。 职业教育未来将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
不过,7月26日上午,公司发布风险提示补充说明称,K12课外培训实现营业收入15147万元,占子公司营业收入的30.69%。 《意见》的实施预计将对子公司K12课外培训产生负面影响。 对培训业务影响重大。
华传媒控股表示,相关政策不会对公司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公司教育业务以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为主,不经营学科培训业务。
专门从事公务员培训考试的中公教育(.SZ)也赶紧澄清,称公司主营业务为成人非学历职业就业培训服务,并未开展学科校外培训。 K12阶段的培训服务。 对公司主营业务不产生影响。 有重大影响。 不过,即便如此,7月26日,公司股价仍收涨停。
对于深受“双减”政策影响的上市公司来说,未来将何去何从?
上述投行人士对《财经》 小编表示,已经上市的学科培训机构未来只能剥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业务,调整转型方向。 任何形式的验证都没有问题。 国家只规范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的培训,而不是禁止一切培训。 培训本身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教具、设备、管理及相关配套设施可以盈利。 ,不阻止所有投资。”
他同时提醒,上市公司从《意见》发布到实施还有一个过程。 “如果还有三年缓冲期,可以逐步提前。”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认为,K9学科培训机构未来或将进入长期强监管时代,业务发展和资本化路径都将受到限制。 建议培训机构转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政策更加鼓励的教育。 随着技术等方向的变革,上市机构可能面临退市或剥离题材业务的风险。
平安证券指出,K12教育培训机构的业务空间几乎完全受到限制。 如果各地全面落实,行业内相关企业将受到彻底打击(部分包含成人职业教育等业务的机构除外)。
还表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始积极向素质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等领域转型。 但这些领域的用户画像、运营模式、教研体系等与K12教育培训不同。 转型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未来,这些公司可能只有两条路可走。” 张晓荣告诉《财经》 小编,“一种办法是守住根据地,慢慢转型,熬过这个寒冬;另一种办法是出逃,迅速清仓、换行业,从头再来。”
今天的话题
您如何看待在线教育的困境?